评价介绍 河湖健康
河湖健康评价是河湖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检验河长制湖长制“有名”“有实”的重要手段。
结合我国的国情、水情和河湖管理实际,基于河湖健康概念从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生态系统抗扰动弹性、社会服务功能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建立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从“盆”、“水”、生物、社会服务功能等4个准则层对河湖健康状态进行评价,有助于快速辨识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帮助公众了解河湖真实健康状况,为各级河长湖长及相关主管部门履行河湖管理保护职责提供参考。
河湖健康 评价文件
河湖健康评价工作中涉及的河湖健康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引用了下列相关文件:
水利部《河湖管理监督检查办法(试行)》(水河湖【2019】421号);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明确全国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问题认定及清理整治标准的通知(办河湖{【2018】245号);
水利部办公厅《“一河(湖)一策”方案编制指南(试行)》(办建管函【2017】1071号);
水利部办公厅《“一河(湖)一档”建立指南(试行)》(办建管函【2018】360号)
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 50201-2014防洪标准
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SL 219-2013 水环境监测规范
SL 395-2007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SL167-2014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
河湖健康 评价流程
1.技术准备。开展资料、数据收集与踏勘,根据本指南确定河湖健康评价指标,自选指标还应研究制定评价标准,提出评价指标专项调查监测方案与技术细则,形成河湖健康评价工作大纲。
2.调查监测。组织开展河湖健康评价调查与专项监测。
3.报告编制。系统整理调查与监测数据,根据本指南对河湖健康评价指标进行计算赋分,评价河湖健康状况,编制河湖健康评价报告。
河湖健康 评价指标
河流健康评价指标:
“盆”:岸线自然状况、违规开发利用水域岸线程度、河流纵向连通指数、河岸带宽度指数;
“水”:生态流量/水位满足程度、流量过程变异程度(水量);水质优劣程度、水体自净能力、底泥污染状况(水质);
生物:鱼类保有指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水鸟状况、水生植物群落状况; 社会服务功能:公众满意度、防洪达标率、供水水量保证程度、河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岸线利用管理指数、通航保证率;
湖泊健康评价指标:
“盆”:湖泊面积萎缩比例、岸线自然状况、违规开发利用水域岸线程度、湖泊连通指数;
“水”:最低生态水位满足程度、入湖流量变异程度(水量);水质优劣程度、湖泊营养状态、水体自净能力、底泥污染状况;
生物:鱼类保有指数、浮游植物密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水鸟状况、大型水生植物覆盖度; 社会服务功能:公众满意度、防洪达标率、供水水量保证程度、湖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岸线利用管理指数;
河湖健康 评价标准
1.河湖健康分为五类:一类河湖(非常健康)、二类河湖(健康)、三类河湖(亚健康)、四类河湖(不健康)、五类河湖(劣态)。
2.河湖健康分类根据评估指标综合赋分确定,采用百分制,河湖健康分类、状态、赋分范围、颜色和 RGB 色值说明见表 4.2.1
河湖健康 评价报告
(一)河湖健康评价报告内容
1. 河湖健康资料收集。
2.基本情况。
3.河湖健康评估方案。
4.河湖健康调查监测。
5.河湖健康评估结果。
6.河湖健康问题分析与保护对策。
(二)河湖健康评价专题图
1.河湖水系图,同时包括水资源分区、水功能区区划、行政 区划、重要水利工程布置等信息;
2.河湖流域地形图、土壤类型图、植被类型图、土地利用图 等;
3.河湖健康调查监测方案专题图,包括评价河段及评价湖泊 区位置图,常规水文、水质站位置图,监测点位、监测断面及样 方分布图等。
(三)河湖健康评价报告附表 包括评价河段、湖泊分区、监测点位、样方信息、调查表、 生物物种名录及其照片等附表。
检测流程
沟通:了解待检测项目,确定检测范制;
报价:根据检测项目及检测需求进行报价;
签约:签订合同及保密协议,开始检则;
检测:5-10个工作日可出具检测报告
报告:出具检测报告,进行后期服务;
-
院感监测院感监测是指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水质检测水质检测主要考虑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其水质标准除了物理指标、化学指标之外,还有微生物质保等。CMA/CNAS双资质检测机构,中科检测可对各类水质检测进行服务。
-
碳盘查碳盘查的主要目的是企业基于自身生产和发展的考虑,摸清自身的排放水平,进行相应整改,挖掘节能减排潜力,以达到国家政策要求,甚至在能力建设完备的情况下进行碳资产的运作。
-
碳核查碳核查是由专业的第三方协助完成控排企业的摸底核算工作,以帮助国家掌握碳排放的大数据情况,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提供数据和决策支撑,为实现国家碳减排目标打好基础。